先贤,主要是指思考个人人生以及思考人类群体生活、试图以此造福全人类的人。
一、生平简介
扬雄(前53年~18年),又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是西汉末年的哲学家、文学家、辞赋家、思想家,其生平可以归纳如下:
1、早年求学
扬雄出生在一个世代以耕种养蚕为业的家庭,是庐江太守扬季的五世孙。
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不为章句之学,而是追求广博的知识和深入的思考。
他曾师从名士严君平,在横山读书台学习道学,这一经历对他后来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2、步入仕途
扬雄40岁后才开始游历京师,并以辞赋闻名。
他得到汉成帝的赏识,被任命为给事黄门郎,并结交了王莽等朝廷重臣。
然而,尽管他历经成、哀、平三世,却始终未能得到升迁。
3、学术成就
扬雄早年喜欢诗赋,曾模仿司马相如的赋体创作了《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等作品,这些作品以讽劝汉帝为主题,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
中年以后,他认为辞赋只是雕虫小技,无益于讽谏,于是转而研究儒学。他仿照《易经》创作了《太玄》,模仿《论语》创作了《法言》,这两部作品成为他晚年学术思想的重要代表。
扬雄的思想体系以“玄”为最高范畴,认为“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一思想是对汉代儒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4、晚年经历
王莽篡位后,扬雄继续在天禄阁校书。然而,他因卷入符命案而被迫投阁,虽然未死,但这一事件对他的晚年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后来,他被重新召回朝廷任大夫一职。
天凤五年(18年),扬雄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二、伦理思想
扬雄的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性论:
(1)善恶混:扬雄提出 “人之性也,善恶混” 的观点,认为在人的天性中,同时具有善与恶两种因素,两者相互混杂。这既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一种综合的看法。例如,人天生具有同情心、正义感等善的倾向,但也可能有自私、贪婪等恶的潜在因素。
(2)后天修养决定善恶:善人、恶人之分取决于后天的修养。如果发扬善的因素,不断进行自我修养和学习,就会成为善人;反之,如果放任恶的因素发展,就会成为恶人。这强调了后天教育和个人努力对塑造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3)气质为善恶之凭借:扬雄认为人的气质是向善或向恶的凭借。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对善恶的选择和倾向,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最终还是要靠个人的修养和学习来改变。
2、道德修养论:
(1)修身为本:他强调 “修身为本”,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养本性。“视听言貌思” 这些人性外在的具体表现,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走向正途,否则就会走向邪路。这体现了他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将修身视为实现道德完善的根本途径。
(2)学以去恶扬善:主张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和道德规范来去除恶的因素,发扬善的因素。他认为道德仁义礼就像人的身体一样,是人的本性所应具备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使这些道德品质真正成为人的内在素养。
(3)趁早修学:扬雄主张人之为学应当及早,从儿童时代开始。因为儿童时期恶的因素尚未沾染,易于修学,此时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一旦染上恶的习性之后再修学求正,就会变得困难。
3、道德标准:以儒家的仁义礼等道德规范作为善恶、正邪的标准。仁是爱人之心,义是适宜的行为准则,礼是社会的礼仪规范,这些都是人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他认为只有符合这些道德标准的行为才是善的,反之则是恶的。
4、尊儒宗孔:在《法言》中,扬雄确立了尊儒宗孔的思想。他认为孔子之道是治国兴邦、修身论学的最高理论,主张为学者要崇本抑末,追随周、孔的思想。孔子、周公被他视为圣人,具有崇高的地位,而其他诸子之学只有孟子、荀子与孔子相近,所以孟、荀要高于其他诸子。这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和对儒家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5、孝道观:扬雄认为儒家的 “孝” 道是做人的最基本准则,“孝,至矣乎!一言而该,圣人不加焉”。他将孝道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赡养是天经地义的,是每个人都应当遵循的道德义务。
三、主要著述
扬雄一生著述丰富,涵盖辞赋、哲学、语言学、经学等领域,反映了他广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以下几类:
1. 辞赋类
扬雄以辞赋闻名,是汉赋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赋作继承了司马相如的风格,同时注入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内涵。
《甘泉赋》
描写汉武帝巡游甘泉宫祭祀天地的场景,表现了帝王威仪和壮丽的宫殿气象。此赋语言华丽,铺陈浩大,被誉为扬雄赋作中的代表作。
《长杨赋》
以汉成帝狩猎为题材,展现了皇家狩猎的盛况,同时寓含对天道与君德的思考。
《羽猎赋》
记述帝王射猎的壮丽场面,带有对天命和治国之道的思考。
《逐贫赋》
以辞赋形式抒发对贫困生活的感慨,反映扬雄晚年的清贫与孤独。
这些辞赋作品不仅展示了扬雄在文学上的成就,也体现了他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2. 哲学类
扬雄的哲学著作融汇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
《太玄》
这是扬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一部仿《周易》的经典。他创造了“玄图”和“玄卦”,以“玄”为核心概念,探讨宇宙、社会、伦理和人生的奥义。《太玄》与《易经》相似,分为“经”和“传”,其中的卦象和爻辞深具象征意义。
主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提出了动态的伦理规范,强调人应顺应自然和社会法则。
《法言》
这是扬雄模仿《论语》创作的一部儒学经典,被称为“儒家化的《庄子》”。扬雄在书中以对话形式探讨伦理、政治、教育等问题,阐发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包括:
对儒学的总结和发挥。
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对修身与治国的见解。
3. 语言文字类
扬雄对语言文字学颇有研究,他的相关著作被视为中国语言学的重要成果。
《方言》
《方言》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记录地方方言的专著,记录了汉代各地的语音、词汇和文化差异,主要内容包括:
对汉代各地方言的归纳整理。
对不同区域语言现象的分类和描述。
反映了汉代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方言》的学术价值极高,为后世研究古代汉语和方言提供了重要资料。
4. 经学类
扬雄在经学方面有独到见解,他对儒家经典进行注释和探讨。
《易传》(疑名)
关于《易经》的注解,虽然真伪有争议,但其中包含了扬雄对《易经》象数和哲学意义的理解。
《五经要旨》
据传是一部概括五经核心思想的著作,旨在为儒学教育提供简明的指南。
5. 其他著述
《反离骚》
这是一篇辞赋文,模仿屈原《离骚》的形式,对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堕落进行了批判。
《解嘲》
一篇抒发个人志向和情怀的小赋,带有强烈的自我辩护色彩。
四、经典名句
1. 哲学与伦理思想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出自《法言·问神》。
释义:语言是内心的声音,文字是内心的画面。
解析:扬雄深刻认识到语言和文字的本质功能,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文字与人类内在精神世界关系的理解,体现了语言学和哲学的结合。
“以道为本,以德为基。”
——出自《法言·问道》。
释义:以道为根本,以德性为基础。
解析:体现了扬雄对人生修养的核心观点,强调“道”与“德”的重要性,这也是他儒道融合思想的集中体现。
“清心寡欲者,必志高而行洁。”
——出自《法言·修身》。
释义:保持内心清净、欲望淡薄的人,必然志向高远,行为纯洁。
解析:这句话表现了扬雄推崇道德修养和清静无为的伦理观,倡导修身立德、远离世俗贪欲。
2. 政治与社会
“利民之谓政,顺民之谓教。”
——出自《法言·渊骞》。
释义:使人民受益就是政治,让人民顺从就是教化。
解析:扬雄认为,政治的核心是为百姓谋福祉,而教化的目的是让民心向善,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政治观。
“治乱之本,在得人而已。”
——出自《法言·问神》。
释义:治理和混乱的根本原因,只在于是否选贤任能。
解析:这句话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体现了扬雄对选贤任能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他对社会治理的理性思考。
“天下之患,在小人得志而贤者失位。”
——出自《法言·君子》。
释义:天下的祸患在于小人得势,而贤德之人失去应有的地位。
解析:扬雄抨击权力错配的社会问题,表达了对贤能政治的期待。
3. 人生与修养
“善养者,心宽而体肥;不善养者,心躁而形瘦。”
——出自《法言·问神》。
释义:善于调养的人,内心宽和身体丰润;不善调养的人,内心急躁身体消瘦。
解析:扬雄提倡身心和谐,认为一个人内心的修养会直接反映在身体状态上,主张清静寡欲、内外兼修。
“学以为己,行以为人。”
——出自《法言·学行》。
释义:学习是为了修养自身,行为是为了造福他人。
解析:扬雄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完善自身,而实践则应以利人为导向,展现了儒家学行合一的思想。
“知者默也,圣者耻也。”
——出自《法言·吾子》。
释义:有智慧的人懂得沉默,真正圣贤的人懂得羞耻。
解析:扬雄强调智慧和道德的关系,主张内敛与自省,反对张扬和无耻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