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高攀龙(中国)

2025-01-12 0

高攀龙.jpg


先贤,主要是指思考个人人生以及思考人类群体生活、试图以此造福全人类的人。

 

一、生平简介

高攀龙(1562年-1626年),字存之,号景逸,晚号龙溪,明朝著名思想家、学者和政治家,泰州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江苏江都(今扬州市江都区)人。他以学问高深、品行端正著称,注重躬行实践,主张通过修养道德、治学修身来改善社会。

 

早年求学

高攀龙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他师从东林书院创始人顾宪成,深受东林学派的影响。

 

仕途经历

高攀龙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任职期间为官清正廉洁,直言敢谏。他曾任南京国子监祭酒,负责教育事务,但因不满朝廷权奸和政治腐败,数次上疏直陈朝政弊病。

 

东林党人

高攀龙是东林党重要成员,积极参与东林书院的讲学与活动。他与顾宪成等人倡导“道义治世”,主张以学术和道德为基础解决国家问题。东林党因直谏权贵而屡遭迫害。

 

遭遇迫害与殉难

在魏忠贤操控朝政时期,东林党人受到严酷打压。天启六年(1626年),高攀龙被捕入狱,拒不屈服。他最终被迫害致死,表现出宁死不屈的节操。

 

学术思想

高攀龙继承并发展了王阳明心学和泰州学派思想,强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主张学者应身体力行,将道德实践融入日常生活。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世评价

高攀龙以学问渊博、品行高洁而被后人敬仰。清朝乾隆年间,朝廷为他追谥“文节”,并将其列入《明史》忠臣列传。他的学术和人格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伦理思想

高攀龙的伦理思想深受儒家传统、王阳明心学以及泰州学派的影响,主张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的统一。他的伦理观以“修身”为核心,强调个体在伦理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同时注重家国天下的道义责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批判性。

 

1.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高攀龙继承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注重实践的伦理主张:

知行合一:认为道德认识(“知”)与行为实践(“行”)必须结合在一起,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他批评当时许多学者只空谈“理”而不注重实际行动,认为这背离了儒家伦理的根本。

致良知:强调“良知”是天赋的道德本性,修身的任务在于发掘和实践这种本性。高攀龙主张通过内心的修养和外在的行动,达到良知的体现与发挥。

 

2. 修身为本,内外兼修

高攀龙认为,个人的修身是伦理实践的基础。修身不仅是内心的道德自省,还需要表现在外在的行为上。他特别强调“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自律,做到内心与行为一致。

他提倡通过读书、反省、实践等方式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通过家庭、社会和政治活动来检验修身的成效。

 

3. 忠义精神与道义责任

忠于国家:高攀龙秉持儒家的忠义观念,强调士人的家国责任。他将伦理修养与国家治理联系在一起,认为个人的道德完善最终要服务于家国天下。

坚持道义:他在朝廷中直言进谏,不畏强权,坚持以道义为中心的政治伦理。他认为士人应以正直的道德行为影响社会,而不是屈从于权力或利益。

 

4. 批判浮华学风

高攀龙痛斥当时社会盛行的形式化、空谈化学风,认为这背离了儒家伦理的实质。他提倡“以实学治天下”,反对将伦理道德简单化为空洞的说教,而是强调切实的道德实践。

 

5. 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

高攀龙注重家庭伦理,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理念。他认为家庭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伦理可以延伸到社会和国家治理。

在家庭中,他强调亲情、孝道与和谐关系,认为这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6. 伦理思想的实践性

道德实践:高攀龙的伦理思想高度注重实践,认为伦理道德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他不仅通过自己的行动表率(如清廉治政、拒绝贿赂),还积极倡导通过社会教育和讲学传播儒家伦理。

道德抗争:在面对魏忠贤的专权时,高攀龙以不妥协的态度捍卫伦理道德。他坚持认为,伦理实践不能屈从于权力,宁可牺牲个人,也要维护道义。

 

7. 高攀龙伦理思想的意义

高攀龙的伦理思想以个体修身为出发点,将个人道德实践、家庭伦理建设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他的主张对明末社会风气的改善和儒家伦理的实践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他的坚持与牺牲也为后世树立了“以身践行道义”的典范。

 

三、主要著述

《高子遗书》是后人将高攀龙的散佚文章、书信及讲学内容汇集而成的文集,主要记录了他的思想体系、伦理观念及讲学主张。

主要思想:

强调“修身”作为个人伦理的核心;

批评形式化学风,提倡以实学为本;

阐述“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伦理实践。

 

四、经典名句

 

1. “知行合一,致良知,方可治心养性。”

含义:这句话强调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关系,指出只有在实践中落实道德认知,才能真正达到心性修养的目标。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岂能空谈!”

含义:高攀龙在此表达了对儒家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认同,并批评那些不付诸实际行动、只空谈理想的人。他强调修身不仅仅是理论学习,更是行动和实践。

3. “天下之事,不在他,唯人心之归顺,国之治乱,皆由此始。”

含义:这句话强调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归顺和道德的自觉。国家的治乱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只有道德普及,社会才能和谐。

4. “忠诚可报国,清廉可报亲。”

含义:高攀龙强调士人的忠诚和清廉,不仅是对国家的贡献,也是对家庭、对亲人的责任。忠诚与清廉是士人应具备的基本品德。

5. “修身是治国之本,齐家乃治国之源。”

含义:这句话揭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是治国理政的基础,家庭和谐则是社会治理的源泉。

6.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含义:这句话表达了高攀龙对学习和志向的重视,认为学习和坚定的志向是成就事业、修养道德的根本。没有学习就无法扩大才智,缺乏志向也无法在学术上取得成就。

7. “学贵得之,不能得之,则无功。”

含义:高攀龙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学问的实践性,学问要通过实际掌握和理解才能发挥其功效。如果没有真正获得知识,学问就不能为人所用。

8.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介书生。”

含义:这是高攀龙对士人应担负社会责任的论述,提倡士人不应局限于学术研究,而要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这里隐含了他对“书生气”的批评,强调理想和实践的结合。

9. “言之不逊,行之不端,难矣!”

含义:高攀龙提醒人们,言辞若不谨慎,行为若不端正,便很难达到道德的标准。言行一致,方能做到真正的修养和自律。

10.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含义:这句话体现了高攀龙对学习和自我修养的态度,强调学习的艰难和持续性。正如逆水行舟一般,如果不前进,就会被时代淘汰。


To Top